舒心屋·来点儿心理学
映画疗法线上课程+指导手册——来自苏外学生的关怀
【高中篇】
大量现有研究显示,山区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劣势,其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及自卑问题。其成因可从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家庭因素三大方面来分析。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儿童的饮食与营养摄入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育,故山区儿童部分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劣势的限制,营养摄入不良的情况或对心情和心理健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在社会学方面,山区儿童的受教育环境与氛围与城市儿童有显著的区别。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师资力量较为强大,教师对学生有更强的服务需求,而这样的服务需求在山区教师身上并不普遍——因此,山区学生或会出现自尊不足的心理状况。另外,城市中心理干预资源更为丰富,家长与学生对于心理干预也普遍拥有更高的认可。正因如此,城市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能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相反,山区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
从家庭因素分析,由于山区儿童生活环境较为贫乏,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常年在外,山区儿童的平均社会化水准相对城市儿童而言较低,对于社会的认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规范的学习较城市儿童而言都较晚。因而山区儿童更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〇 你知道映画疗法吗?〇
映画疗法是一种新兴心理干预手段,一种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理论,旨在观看艺术电影为心理疾病患者治疗。该疗法由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发明,在2003年得到了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该疗法基于“投射理论”,通过观看电影,随后进行电影内容相关的心理疏导,从而令来访者对电影内容进行共鸣和投射,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以此提升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然而,映画疗法在以往实验中多被用于大学生、囚犯等群体的心理疏导,而从未有过用于治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该疗法对于留守儿童是否有效,又是否值得在今后被持续启用呢?我们查找了能够侧面反映的文献资料,希望对此进行一些挖掘。
※ 有这样一支队伍 ※
2020年暑假期间,CTB“我步入森林”小队的一名队员前往贵州思南县进行短期支教,她在此期间观察到,较多当地孩子存在自卑、敏感、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讨论及电影相关话题时,他们却展现出很大热情。一名初见时腼腆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在聊到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时开始表达自己,逐渐打开了话题。我们发现,电影这门艺术,或许能够成为打开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们的心门的钥匙。
回到苏州,我们这群对心理、社科感兴趣的人开始对于电影与心理治疗这一话题展开研究。在研究阶段,我们通过知网、谷歌学术、新闻报告、网络论坛等各类渠道搜集到大量信息,并采访了我们亲爱的苏外心理专家蒋老师,以此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和映画疗法的运用原理。
随后,我们联系了贵州思南一所希望小学,下发MHT心理问卷量表。考虑到孩子们在做问卷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将问卷问题口语化,并把问题带入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便于小学生理解;同时,为防止社会期望偏差,我们请学校为学生进行随机编号,并将问卷进行匿名处理。随后,我们将量表结果和苏外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小学生的量表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了当地孩子确实存在心理健康的劣势,同时通过SPSS分析出,“喜爱看电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分数普遍更高,侧面验证了:观看电影或许能够帮助提升心理健康。
此后,我们对当地几位老师进行电话采访,结合问卷结果,确定了导致学校部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因素。于是,我们根据问卷结果,挑选出41名由于家庭原因而存在自卑、孤独倾向的五、六年级学生。
一位小队成员在今年1月份飞往贵州当地,给这些学生开设了一场实地演示课程,并邀请他们自愿参加随后的线上课程。
※ 映画疗法的正式实施 ※
在寒假期间,我们挑选了6部“家庭”主题相关的电影,包括《狮子王》《寻梦环游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地球上的星星》《海蒂和爷爷》《头脑特工队》。我们在“钉钉”上为这41名学生开设了3个星期的6节线上课程,每节课开展1小时,用于进行观后心理引导,其中课程分为“讲座分享”“分组讨论”“互动实践”三部分进行。
6节课程结束后,我们继续用原来的MHT量表给孩子们进行了后测。后测的“自责倾向”数据由平均7.4分降至7.1分,心情自我评价由平均5.9分升至7.1分,获得了一定的干预效果,且在结课采访时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小队证实了映画疗法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升的有效性。这个暑假,我们正在准备把该项目延续下去,并争取推广到更多山区中小学、民工子弟学校。
为了使我们的公益项目持续运转,我们这学期自己设计了电影主题相关的周边产品,并运作了一家淘宝网店,用于进行公益筹款,并将所得筹款用于对山区孩子们的助学捐助;同时,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作为宣传映画疗法和心理健康治疗的据点,用于呼吁人们关注相关社会话题。
在疗愈课程基础上,我们在蒋梦超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份映画疗法诊疗手册,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心理辅导老师了解和使用映画疗法,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做出贡献。现在,我们已经将手册排版、印刷并定制成册,提供给了两所学校作为心理辅导的参考。
结语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无数孩子和家庭,然而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及它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即使我们目前能做的尚且很少,也要坚信,如若每个人都能为前路举起一盏明灯,黑夜终将被点亮。
正如我们CTB小队的队名所说的那样: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击溃一切非生命的东西。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For Your Information】
〇 映画疗法的诸多优势 〇
·映画疗法具有操作简洁,便于分析的特点。其操作性较强,可以一次涉及多个被试者,比起普通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方式效率更高,治疗范围更广。由于山区儿童基数较大,以及实验时间和试验人员的限制,这样的特性更加适合对于山区儿童的研究。同时,映画疗法所需的设备和道具比较简单,方便携带且易于在山区中使用,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便于研究和分析。
·映画疗法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显著优势便是其趣味性较强。唐华丽(2013)的研究显示,其调查中的农村儿童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儿童占30.6%。由此,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很普遍,大部分儿童都对电影,动画等艺术形式有较高的兴趣。通过映画疗法这种有趣且吸引儿童兴趣的治疗方式,受试者可以更快地接受并融入治疗过程,对于治疗的配合程度也会更加积极。
·映画疗法相对其他心理疗法而言的一个显著优势便是它的适应人群范围较大。不同于绘画,小说等艺术形式,电影的受众更广,对于接受群体的要求也更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一并涉及到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有利于对于边缘人群的研究。
·映画疗法由于电影本身的特性,对人的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和触觉)进行刺激,从而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直观感受。李丹与李燕华(2012)提出,电影在多方面对感官的刺激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影响:
(1)电影的画面,景别具有改变人情绪的作用,电影极其逼真的远景有助于受试者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因而集中注意力,忘却生活中的情感困扰;电影的中景利于受试者对影片角色进行移情带入,帮助感情投入;特写镜头有助于受试者体会影片角色的复杂感情,引发思考。
(2)电影的色彩变化会使人的生理与心理出现变化。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对受试者的情感会造成一系列影响。例如:红色是一种极具刺激性和激情的暖色,电影中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可以有助于传达热情,积极的情感。
(3)电影的声音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电影的配乐在影片初期起到催化人们入戏的作用,在中后期则可以渲染气氛,同时以另一种感官形式传达影片的情感。影片中的人声与画面类似,同样体现了影片角色的感情,有助于受试者对电影内容进行投射与共情。蒙台梭利的理论提出,儿童是“感官探索者”,运用他们的感官对外部环境进行持续学习。故电影电视通过多感官渠道渲染氛围有助于刺激儿童在电影中的学习和共鸣。
·映画疗法可以有力地隐藏实验,治疗的目的性,利于研究者发现受试者更加真实的心理情况。部分人群可能会对一些目的性较强的心理研究方式产生抵触心理,因而拒绝,或者不配合治疗,导致实验与治疗的失真。研究表明(Hesley & Hesley, 2001),相较于阅读疗法受试者更加倾向于映画疗法: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映画疗法的学术性质并不明显,更加偏向一种娱乐形式。这样的治疗方式可以减轻受试者的不适情绪,降低受试者抵触治疗的概率。韩晓明和李雪平(2013)指出,相较于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敏感多疑、缺乏人际信任、敌对心理及逆反心理严重等人格问题特点,故目的性强烈的治疗措施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或伤害他们的情感,而映画疗法更能有效地降低这种风险。同时,直接进行心理咨询有可能会导致受试者进行自我防御,出现需求特征(当实验目的性过强时,可能导致受试者改变他们的行为来达到配合实验目的的结果),且该情况在对于儿童进行咨询治疗师可能尤其显著,从而导致治疗师对治疗效果有错误认识,减弱治疗效果。因此,映画疗法目的性低,可以有效防止需求特征的出现,更适合山区儿童的治疗。
↙ 戳TA
本文原名《这里有一张开启心灵之旅的船票,你愿意跟我走吗?》,
经作者允许,转载于 SWAG公益 心灵捕手计划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06-22 作者: 来源转载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