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English  
首页| 关于苏外 | 新闻中心| 学部特色 | 学术科研 | 国际交流 | 教师队伍 | 党建文化 | 招生信息 | 家委会 | 校友会
 
  寄宿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部特色 > 寄宿生活 > 健康小屋
 

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医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机构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特别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也叫“痄腮”、“蛤蟆瘟”,俗称“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常在幼儿园、小学里流行。其潜伏期约为7~14天,多发于5~15岁的儿童,成年人亦有发病。本病初起症状是全身疲惫、口渴、不安、有时高热可达39度左右。突出表现是耳垂周围腺部红肿、压痛、张口或食酸性饮食使唾液分泌增多时,疼痛即可加重,位于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里呈明显红肿状。病程一般是1~2周。

        由于本病的发生是腮腺炎病毒经病人唾液飞沫侵入口腔黏膜及鼻粘膜产生繁殖,进入血流后即形成病毒血症,所以本病在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口较多的电影院、市场等公共场所去、健康儿童一定不要去接触病儿,居室要做到常开窗通风。

        若确诊为腮腺炎,就要被隔离(一般为三周时间)。患病儿童,应该在家休息,千万不要到学校上课,以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的小朋友;饮食清淡些,每天要用2%淡盐水漱口,内服板兰根冲剂,在肿胀腺部外敷“如意金黄散”,亦可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如有高热等比较严重的症状时,须至医院诊治。因腮腺炎病毒对紫外线极敏感,照射半分钟即可被杀灭,故对病人衣物、被褥要常日晒消毒。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对本病有一定免疫效果,处于潜伏期患者接种疫苗后可减轻症状。在流行季节应用板兰根冲剂可有一定防治效果。因腮腺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低,故不需终末消毒,但对污染的饮食用具应煮沸消毒,流行季节合理应用口罩可切断其传播途径。

  

 

                                                苏州外国语学校医务室

发布时间:2023-02-06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电 话:0512-68250177 传 真:0512-68255321 学校地址:苏州新区竹园路201号
 
苏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63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