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您来到苏州高新区理想幼儿园!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试用陶行知理论引导幼儿感受童谣中的情感

教师文章发表与获奖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11.png 

试用陶行知理论引导幼儿感受童谣中的情感

摘要:童谣选材于民间文化、来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提高文学素养。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尝试在带班实践的工作中开始着手探究 “如何用将陶行教育理论渗透于童谣教学中。”在实践中,我注重挖掘童谣中的情感内涵,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体验童谣中的情感,充分挖掘童谣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多途径促进幼儿对童谣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最终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品出童谣中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童谣;情感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发现在组织童谣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更注重孩子们对童谣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童谣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常常能听到孩子们拖着长调子念着童谣,毫无韵律和美感。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也觉得童谣只需会念就可以了。至于念成什么样根本不在乎,更不会感受到童谣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实,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它有着独特地韵律,词句中蕴含着一定地感情色彩。其形式包括儿童诗歌、绕口令、经典短诗等都率属于童谣。好的童谣是一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及情感。那我们该如何带领着孩子们去品尝童谣这杯心灵鸡汤呢?陶行知先生曾经提过“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也就是说幼儿还是需要有正确地引导才能有所茁壮成长。那究竟该如何提升幼儿对童谣里的情感体验呢?笔者有了以下的想法: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体验童谣中的情感。

1.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想要做真教育就得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在进行童谣教学活动时,切忌只求幼儿快速学会,从而营造过于紧张的教学活动氛围。这样只会得不偿失,让幼儿失去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及情感体验。多点鼓励再给点自由,让幼儿沉浸在愉悦地情感体验中,激发他们想听愿意说童谣的情感。例如:在开展《拍手歌》活动时,我一开始按照惯例让孩子们听我说了几遍提了点问题,便让孩子们同我一起念。结果孩子们拖着长调子懒懒散散地跟着我念,把一首充满快乐趣味的拍手歌硬生生地念成了赖皮调。我赶紧调整了策略,给了他们点自由时间,引发他们两两商量合作创编与童谣相匹配的动作。结果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拍着手做着动作,甚至他们还会读出童谣的韵律感,在某处还会特意重读某个字。如当读到“你拍6,我拍6,留个孩子吃石榴。”中孩子们会故意强调“留”字。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悦地状态下体验到了童谣所带来的欢快感,掌握了童谣中的韵律感。

2.创建符合童谣内容的物质环境。

陶行知曾提到“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那我们该为幼儿创造哪些物质环境呢?通常在进行童谣活动中时,我们一直惯用图片或ppt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童谣中的内容。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童谣中的情节提供道具和场景,让幼儿体验童谣中的细微情感。例如:在学习童谣“小熊过桥”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独木桥、小树、小熊和妈妈的头饰等道具。邀请部分孩子们来演绎童谣中的内容,在念到“走不稳,站不牢”时,我故意轻轻摇了一下独木桥,站在独木桥上的“小熊”声音立马害怕地有点发抖。至此以后,他们每每念到这句话不管自己在不在独木桥上都会声音稍稍发抖地念出来。在这首童谣中,我通过PPT、头饰等直观教具,还创设了与童谣故事情节相符的物质环境,一步步引导幼儿从最初的倾听到理解,再由理解到表达,层层递进,逐步体悟到了这首童谣中描述的小熊从害怕走独木桥到勇敢走过桥的情感变化。可见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还能通过实际地体验感受童谣中一些细微地感情色彩。

二、充分挖掘童谣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1.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中的生活情感体现,引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告诫我们不能带着孩子死读童谣,要关注童谣中的一些细节。童谣中蕴含着很多情感,我们不妨挖掘其内涵,与幼儿的生活情感体验相连,带领孩子发现形成相互呼应地状态。例如:在《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的童谣教学活动中,当提到“今天,我偷偷做了一件事。”我就问大家什么叫偷偷?孩子们回答说偷偷就是不被别人知道,就是很小声地去做。我又问“那你有过偷偷做过什么事吗?”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有的回答“我偷偷地剪过头发结果剪完后丑地不得了”,有的回答“我偷偷地吃过巧克力”,有的回答“我偷偷地在床底下藏过弹珠”……孩子们边说边笑着。我便又乘胜追击地问他们“你们在偷偷地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担心被妈妈发现”“害怕”“我的心跳得好快”……于是乎,孩子们带着他们所说的心情与体验念着“今天,我偷偷做了一件事。”明显能感觉到他们语气中的小心翼翼。当念到“从今,我要做个好孩子。”时,孩子们鼓着腮帮挺着腰板神气地说着这句话。与之前的“偷偷”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就这样童谣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与孩子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念童谣中孩子们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2.将童谣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发幼儿尝试创编或续编的情感。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童谣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这就为孩子进行合理续编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开展童谣“虫与鸟”活动时,孩子们联系实际体验着童谣中所说的“妈妈将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下爬来爬去……”孩子们纷纷说:“老师,我妈妈确实也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夹子上夹好多袜子。”“我妈妈是把衣服、裤子晾在晾衣架上的。”.......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自己的生活。我问:“那我们能尝试把你们刚才说的编进这首童谣里吗?它们看起来又会像什么呢?”一句话激起了他们续编这首童谣的激情。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如此的有趣“我把妈妈洗好的裤子,一条一条地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排大牙齿,在阳光中嚼来嚼去。”“我把妈妈洗好的衣服一件一件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根根大冰棒,舔一下啊好凉爽啊。”“我把妈妈洗好的裙子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烤串,在阳光下发出了吱吱的香味。”……听到孩子们这么多有趣又合情合理地创编,让我倍感欣慰。我想这一切都源于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童谣中的内容交互相应,激起了他们续编的激情。

三、多途径促进幼儿对童谣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1. 教师展现具有表现力的示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何引发孩子学才是关键。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示范,感染着幼儿乐意去诵读、体验、创造。例如:在学习童谣《月亮》中,我特意选了一段柔和的音乐配合着我朗读。当孩子们听着我的朗读,所有小朋友都安静地望着我。直到我念完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纷纷拍起了手,还说“老师你真棒”。我想除了配了音乐的效果外,还和我本身有张力地诵读有关,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为孩子们自己有感情地念童谣奠定了基础。

“小熊过桥”中,我也投入到了童谣表演中去。当孩子们看到我夸张的动作投入地表演,孩子们也肃然起敬欢呼雀跃。他们纷纷站起来与我一同表演小熊过桥的情节,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2.  解放孩子的手,运用打击乐器帮助幼儿有节律地念诵童谣。

有一些童谣节律感比较强如:《声律启蒙》《扁担长板凳宽》等,我就让孩子拿着响舞板、三角铁、响筒等打击乐器边打击边有节律地念诵童谣。孩子们在乐器地配合下念地可带劲了,有的孩子还情不自禁地有节律地摇晃着脑袋。可见充分利用打击乐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童谣中地韵律感,使他们带感地进行念诵甚至是表演。

3.多一点家园互动,借助喜马拉雅的趣配音功能,提升幼儿对童谣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陶行知明确指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学校要主动帮助家庭,家庭要争取学校的帮助,彼此互相支持和合作,紧密配合,使青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都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很难兼顾到所有的个体。课堂上也很难让每个孩子都上台来表演一下童谣。我就利用喜马拉雅的趣配音功能弥补这个遗憾。它可以上传和童谣有关的图片若干,选择与童谣相匹配朗读的音乐,孩子可以很方便地结合图片与音乐进行录音。家长们在家协助孩子们进行童谣的趣配音录制,并把孩子们的作品发到家长群里。这样教师就可以听到每个孩子富有节律的诵读和不一样的续编,再进行简单地评价。教师几句简单地鼓励话语无疑是那些平时胆小不敢出声的孩子最好的良药。在家园的互动录制趣配音中,录制趣配音的模式提升了每个孩子对童谣的情感感受,也促进了每个孩子富有想法大胆续编童谣的能力。

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感受童谣中的情感教育是方方面面面的,它体现在每一次教学中,也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我们应该意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开展童谣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在童谣的教学活动中,情感的体验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对童谣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乐意带有感情地说与表演甚至是续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会有不尽如人意地方。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挖掘童谣中的情感内涵,多途径打开幼儿对童谣的体验与表达,孩子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1.《民间童谣在幼儿行为养成中的作用 》  作者:刘海娟、徐一定      

2.《以“童谣”之韵浇灌行为之花》作者:钱芳

     3.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2008年6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2023-10-25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